我大學四年級時便曾試著準備過普考,但是由於學校社團活動繁忙及囫圇吞棗式的讀書方式,理所當然地落榜了。畢業後便選擇待業一年全職備考,在考試類別的選擇上,考量到自己雖為國文系,但卻不擅長寫作,且大學四年沒有上過英文課,更無接觸法律相關的課程,認為不管選擇哪個類別都沒有特別優勢,因此選擇了最感興趣的一般行政類別。
我們家有四口,除了父母與我外,我還有一個哥哥,我們的感情很好,時常到對方的房間「串門」,為了營造不受打擾的讀書環境,父母請我搬出去一個人住,但又擔心我一個人住無法自我克制,所以選擇搬到分校附近,採到班視訊的上課方式,除了能撇除在家想開冰箱的慾望外,也能藉由同儕努力的樣子督促自己用功讀書。
8月各科陸續開課後,我便跟著各課程的腳步,以上午一科或上、下午各一科的進度上課,但時間仍然充足的僥倖心態成為我課後沒有再做複習的藉口,對陌生知識的消化不良使不懂的概念堆積成山,加上自己不習慣東準備一科、西準備一科的準備方式,即使所有課程都看過一次也沒有知識積累的踏實感,於是我決定從最感興趣的行政學開始,再以兩倍速將所有堂數重新看過一次,常看網友的經驗分享,說看過一次後就不用花時間再繼續看,專心背誦就好,但我認為那是在真的有好好跟上的情況下才適用,否則最好還是再重新看一次,除了加深印象外,也能夠透過地毯式搜索,將自己不懂或遺漏的地方慢慢矯正補齊。
11月開始比較進入考試狀況時,早上7點起床,用語言學習應用程式學習英文、背英文老師整理出的常考英文單字,完成固定練習量後,再閱讀短篇的歷屆英文試題,已經是我為幾乎無藥可救的英文所能做的最大努力。
早上9點到分校上課,如果課程進度已經跟上,則先從前面開始複習,避免學了後面忘了前面,午餐則以容易解決的食物為主縮減用餐時間,並給自己30分鐘的午休時間,雖然一開始可能不太適應,閉著眼卻睡不著,但暫時讓腦子去思考一些非考試的事也是一種放鬆。
下午依照上班族朝九晚五的日程,我五點多便會離開補習班去吃晚餐,因為是認真一整天的獎勵,所以並不會特意縮減用餐時間,反而還會邊吃邊看影片放鬆(曾經嘗試過吃午餐和晚餐時利用時間背單字,但不曉得是不是心理因素,總覺得消化不良,如果沒有這個問題的人可以試試看)吃完晚餐後會先複習上課的內容當作飯後休息再去洗澡,並在11點半前就寢。
一天下來有將近10小時的時間可以讀書,是我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日程。假日是家人時間,用來提供自己深層的休息,除了完成每日刷題練習外很少讀書,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但是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讀書量是我休息的底氣,且適當的休息也有助於大腦活動。
因為自己屬於常用抄寫輔助記憶的類型,所以常常將不懂或記不起來的概念或法條另外抄在小本上,既方便攜帶、又能專注在不會的地方,避免花太多時間在閱讀已經瞭解的內容,課程跟完後的複習都只看小本,只有在小本沒有抄到又不會時,才拿出課本補上。
課程準備上我最先完整複習完的是行政學及行政法,跟著課程進度完整刷完一次選擇題庫書後,再刷一次錯題,之後便是一直刷歷屆10年的題目,一天至少各做100題。在刷到兩者都可以確保85分以上。
大概是2月份,政治學的課程也正好全部結束,所以我開始完整準備憲法和政治學,但仍保持每天刷行政學及行政法題目維持手感。很多人都認為憲法與法學緒論的投資報酬率很低,所以直接放掉,但是我認為在已經能確保行政學和行政法不丟太多分的情況下,可以分出時間準備憲法,憲法的題目雖然比例不高,但只要瞭解一些概念便能拿下基本分,更不用說有些只要多看幾次有印象就能解決相關題目,所以比起直接放掉,我認為應該將它視為營養分數才對,也能減少對運氣的依賴,讓自己的心理更踏實一些。
政治學方面之所以會這麼晚開始準備,除了因其本身課程結束較晚外,也因為當時我已經意識到理解與複習的重要性,每個月也有試著寫定期出的申論題目,在準備上負擔較小,而且有些觀念在行政學就已經有提及過,更容易上手。
試寫申論題的初期,只能拼湊出一些零碎內容,懵懵懂懂地塞進作答紙上,即使老師反覆強調要融會貫通,也不知道該從哪裡做起,有時會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寫出所有知道的概念,卻湊不滿一面,於是我決定到網路上參考其他人分享的申論寫作方式,以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。
令我印象深刻的分享是將前言、內容、結論與延伸比喻成A概念的母親(由來)、A概念本身,以及A概念的孩子(後續發展)的寫法,這樣的比喻讓我注意到概念間串聯的重要性,於是在後續的學習上選擇性注意概念間的關係,這樣的改變使我在寫作時,能夠快速想起對應的概念並進行延伸,除了使寫作時段落間的關聯性增加,避免自說自話而顯得突兀的情形發生外,也不怕段落篇幅不夠而看起來過於空泛。
思考脈絡的問題解決後,我開始注意格式的問題,簡潔明瞭的格式除了可能增加老師批改效率和觀感外,也可以提醒自己書寫時的重點何在。最重要的仍然是不斷練習,才能把自己的瑕疵一點一點修正,變成一份有內容的答卷。
6月時,我認為自己已經做到各科充足的準備,於是我開始模擬7月考試的時程表,在相對的時間做相對科目的題目,有些人認為作文即使再怎麼努力,大家的分數也不會差太多,所以把時間投入在其他科目上,這當然也是一種策略,但是身為從小到大作文都很低分的人,我依舊在考作文的時段練習作文。
作法是將歷屆的考題分成幾個主題(國文老師說只要看該類別的題目就好,如我只需要看一般行政類別)然後從常考的主題,如道德倫理、立志、生活體悟等開始練習,且論說文、抒情文與記敘文三種文體都要練習到,就這樣以兩天為單位一直持續到考試當天,讓自己習慣一早就要寫很多字,主要是希望能減少自己對作文的陌生程度,最大程度降低對考試的影響。
我覺得計時器是必要的,一開始還不熟悉內容時,我給自己超過正式考試的時間,讓自己可以翻閱課本,擬出大概的綱要及內容,並在漸漸熟悉時逐漸縮短時間,確保自己能在考試時間內完成整個作答,考前的最後一個月再將計時器替換成手錶。
除此之外,我每天會用應用程式記錄自己的讀書時長,除此之外還有加入國考的群組,看著他人的圖案亮著,便有了繼續努力的念頭,喚醒他人的按鈕設計也很貼心,常常喚回說好休息10分鐘,但是還沉浸在搞笑影片中的我。
我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專心考試,住宿、補習費用及生活所需,都是先向父母借錢代墊的,畢竟我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和足夠的儲蓄,我認為「還債」的迫切在某種層面上也是我努力的動力,每次看到書桌前貼著欠爸幾萬、媽幾萬的字條,都很想快點去工作。
學長姐的經驗談裡總會提到備考的枯燥,前幾個月還覺得難以體會,但課程完整上過一次、複習一次後,第二次的複習總會帶點「又是這個、我已經會了」的莫名自信,然後意興闌珊地翻閱過去,但最後還是會被歷屆試題打回原形,乖乖複習。
我一直堅信通過與不通過間有一條線,通過中的高分於低分間也有一條線,劃開前者的線是你是否踏實地完成課程、做好複習?劃開後者的線則是你能不能撐過再次複習以確認熟練度的枯燥乏味?當然這也可能只是一種我個人的迷信,但是追求安穩的我是奔著第二條線去的,所以以第二條線的標準來檢視自我並有所收穫,也許你也可以試試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真人客服
真人客服
填單好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