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113普考電信工程心得 - 王○昌(1年考取)

113普考電信工程心得 - 王○昌(1年考取)

1年考取

#高普考#電信工程 點閱:101

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畢業,不求賺很多錢,但求一個穩定和未來能夠陪小孩成長的生活環境,由於知道自己不是什麼所謂的天才,不能夠一邊打工一邊讀書,所以當初踏入國考時,我決定了放手一搏,全心全力投注在讀書上面,因為我相信付出遲早能得到回報的。

由於一天時間有限,再加上如果一直連續讀超過4個小時,學習效率不增反減,因此為了合理應用時間,我將一天讀書時間分成三個時段,從早上9點讀到中午12點,接著吃午餐加上休息到下午1點30分,下午從1點30分讀到5點30分,並安排與家人一起從晚上6點到8點用餐看電視、聊天,紓壓一下心情,最後再從晚上的8點讀到11點,讀滿10小時,並安排一個禮拜的一天作休息,而以下是我讀各個科目的一點技巧:

國考作文基本上都是憑自己的想法,把想表達的意思用最簡單的文字寫出來,再搭配上課時林嵩(林文騰)老師歸納出各種實用的寫作方法來完成作答,由於該科不是專業科目,因此我也不會特別安排時間做練習,該科教師會預留一些時間讓人做練習,因此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可以在課堂上就完成練習,減少回去練習的時間,並善用一個月一次的作文申論批改來保持一定的分數即可。

這科也非專業科目,因此英文與法學緒論都沒念,而憲法方面則從頭看到尾再寫考古題增加印象,由於憲法有範圍考題又不會太活,因此我建議如果可以直接買題庫書練習而非先看憲法本文,考古題盡量可以至少練習二遍,加深觀念及印象,然後把寫錯的題目和答案,記在筆記裡,考前加強複習用。

這個科目算是在我的弱點之一,範圍太大真的不好準備,也常常選項會考到其他領域的東西,因此我在這科的準備方式,是瘋狂做十年內的歷屆考古題,然後必須訂一個最低標準,而我訂的目標就是這科分數最少60,不要低於自己預期的範圍太多,不然如果要靠其他專業科目補回來會有點危險。

在學時期就有上過該門相關課程,因此對於科目略為了解,而對於沒有接觸過這科目的同學,我的想法是【傅立葉轉拉氏】必須熟練,接著就是各種【調變器的公式】必須熟記,而我記調變器的方式就是透過畫圖,基本上圖只要畫出來就會有一點印象,考試時可以很快地回憶起公式,而通訊這科我覺得沒有非常吃數學能力,只要在頭腦裡有一套完整從發射端到接收端的通訊架構,基本問題就能夠解決。

該科是我在專業科目考試最強的一個科目,原本我對電子學的整體架構其實很薄弱,但是由於在志光數位學院上課時有擔任課堂筆記的抄寫人員,因此學到了作筆記的重要性,尤其是上課時一定要用不同顏色的筆,將不同的重點寫下來,並且在讀完一遍當時的筆記後,最好再依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整理筆記,因此這讓我對電子學的概念稍稍有加強一些,而近幾年來單純考BJT或者FET的題目應該出題比例會降低,反而是【頻率響應】相關題目出題率應該會上升,因此要準備該科目的同學,可以稍加注意。

在我考上的這一刻最感謝的就是父母。回想這段艱辛的旅程,無論是備考的孤獨,還是面對挑戰的壓力,都是您們在背後默默支持,讓我堅持下來。每次我感到疲憊時,您們的鼓勵總是像一股暖流,讓我重新振作,感謝您們在我最需要的時候,無條件地陪伴著我,是您們的理解與信任,讓我能在這條路上勇往直前。

  • 112高普考人事行政心得

    112高普考人事行政心得 - 林○璇(高普雙榜/非本科系)

    大四在醫院實習時,認為自己所唸的科系與自身未來人生規劃有所差距,且家人大多為公教人員,對於公職考試的各方面資料資源都有明確的瞭解並符合自己所需,因此大學畢業後便全職準備高普考試。

  • 108高普考交通行政心得-彭莉婷(高普雙榜)

    108高普考交通行政心得-彭莉婷(高普雙榜)

    大學畢業那一年,就考取鐵路特考榜首,經過大約一年工作,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固定班工作,也期許自己在未來進入婚姻及家庭前,能變為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。加上本身一直從事交通運輸的工作。因此決定投入高普考交通行政。

  • 108高考社會行政心得-成佳恩(一年考取/應屆考取)

    108高考社會行政心得-成佳恩(一年考取/應屆考取)

    社會學系畢業,於大三時開始焦慮未來方向,經考量自我個性與可能性後決定投入公務員的考試。在成長過程中,一直都認知到自己需要發自內心認同某些事物,才有動力全心投入其中。一直都熱愛接觸人群的我,一開始深受社會大眾給予公務員體系的刻板印象中-國家機器、整天接觸電腦、重複做相同的事情等等。但在慢慢了解社會行政的工作性質、環境後,發現其服務的對象-老人、社會中相對弱勢的群體等,都是我有興趣且期待接觸的人群。如此的認同以及期待慢慢堆疊於心中,成為我投考的勇氣與動力。

  • 本月主打星
  • 司律/轉學考
  • 司法/調查局
  • 警察/警專
  • 高普地特初等
  • 班級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