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真的準備好了嗎?」在考場門口,我不只一次這樣問自己。教師資格考對很多人而言,可能是通往教職之路的第一道門檻,對我而言,更像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我一路以來的猶疑、自我懷疑,以及面對現實的堅持與轉彎。
說實話,我並不是那種「從小就立志當老師」的人。比起一開始就滿腔熱血的夢想,我更像是走著走著,才慢慢看清自己真正想做什麼。曾經在學校參與學習扶助、擔任營隊帶領學生,也有機會陪伴一些在學習上感到挫折的孩子,那些互動經驗讓我發現,我其實蠻擅長跟學生相處,也喜歡在教學過程中看到學生「懂了」的眼神。不是什麼高尚理想,而是一種很實在的成就感。
然而,當我真正下定決心要考教師資格時,才發現這條路並不輕鬆。準備過程中最大的困難,不是來自科目的難度,而是來自時間分配和心理調適。
我對自己的瞭解是:如果沒有一個明確架構,很容易會陷入「想讀但不知道該讀什麼」的混亂裡。特別是對於科目繁多的教師資格考,國文、教育專業科目、教育法規、學科專業,每一科都不能掉以輕心,光靠「自己抓方向」很可能會事倍功半。也是因此,我選擇報名了超級函授課程。選擇線上課程對我來說是一種平衡考量:一方面希望能有架構性的學習規劃,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被實體課程時間綁住。超級函授課程安排相對彈性,讓我可以在自己最能專注的時段觀看影片,也可以重複播放不熟的章節,對於我這種需要多次咀嚼的學習者而言,算是一個適合的選擇。
我特別覺得有幫助的是「考前重點整理課程」和「考題解析課」。那些影片不只是重複課本內容,而是幫我抓出出題趨勢和作答重點,在備考的後期,的確幫助我理清方向、穩定心情。
我不是會「一口氣爆讀」型的人,因此準備時期我就告訴自己:與其一週念三十個小時,不如穩定地每天念兩小時。準備期大概是五個月左右,中間也不是每天都很自律,但我有抓緊幾個原則:
1.每週固定進度表:我會在週日前規劃下一週的讀書計畫,把影片進度、練習量排好。
2.交叉讀書法:例如早上唸國文,下午唸教育專業科目,這樣可以減少疲倦感。
3.每月模擬小測:不是正式考卷,而是自己設幾題選擇或申論練習,維持熟悉感。
4.保留彈性時間:不把時間排滿,避免一有狀況就亂掉節奏。
實際上,我在備考期間還有學校其他課程與事情要準備與處理,因此這樣的「持續型學習」對我來說比短期衝刺來得有效。
雖然數學算是我最有把握的部分,但在實際考試時反而沒有發揮得很好。部分題目當下想法卡住了,導致花太多時間在細節運算。可能是過度依賴「熟題感」,但實際考題常會用不同的方式包裝,考驗解題思維而非套公式能力。
而國文部分,雖然是我的本科,我卻仗著如此,忽視對國文的練習。只能說閱讀理解判斷的能力不非一蹴可幾,尤其是閱讀會間接影響到作文的發揮,閱讀量越多,寫作當下能用的素材便越多,更何況國文這科是我練習量最少的。準備過程中也總是拖延「動筆」這件事,導致在考場上寫得很心虛。當下其實就有預感,這科應該拿不到好分數,事後成績也驗證了這點。
教育專業科目和法規則是比較穩定的部分,靠著超級函授的影片講解與搭配簡明講義,使我在考前一個月複習時不會太慌。即使有些題目當下不確定,我也能用理論邏輯或實務經驗做判斷。
總體來說,我的成績不是那種「輕鬆上榜」的類型,而是剛好跨過門檻。可是這份剛好,其實來自於平時的累積和對自己的掌握。
如果要說考試過程最難的部分,其實不是科目內容,而是如何與自己的不安和平共處。備考期間我也懷疑過自己:「我是不是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?」「會不會最後還是沒考上?」尤其看到其他人每天分享準備的進度,或是討論題目時頭頭是道,我會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不夠好。這些情緒不是能一勞永逸解決的,我只能在每天的讀書計畫中找回一點控制感。因此偶爾放鬆休息並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讓我能繼續撐下去的方式。
我也學會了「不要過度仰賴別人的進度來衡量自己」。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樣的學習節奏,我的節奏就是慢一點、但踏實一點。
現在回頭看這段準備過程,坦白說,有點混亂、有點焦慮,但也很真實。我不是最聰明的考生,也不是最穩定的備考者,但我知道自己是願意努力、也願意改變的人。
超級函授的課程在我最需要架構與支持的時候,給了我一個可依靠的系統,減少我在備考方向上的摸索時間。雖然成績不是最亮眼的,但這次經驗讓我更理解自己的節奏與方式,也幫助我釐清未來要走的方向。教師資格考只是起點,真正困難的是接下來如何成為一個「能穩穩站在學生面前」的老師。但至少,這一關,我走過來了。
真人客服
填單好康